港產高科技農場 再現傳統農業智慧
工廠與農業本來格格不入,自從本港引入室內水耕種植後,工廠亦可變身成為高科技農場。現時本港有紀錄的工廠室內水耕種植場只有七間,仍屬於新興行業。當中發展得最為成功,應數「綠芝園」。
綠芝園位於舊式工廈內的11樓,佔地約3000呎,有一半地方是種植區,區內有一排排,分別高達七至九層的種植架。每層植物都被紅紅藍藍的燈光映照著。如果說綠芝園是個農場,倒不如說是一個「水耕種植研究工廠」。
綠芝園創立人譚嗣籇直言:「現有的場地主要用於研究,目前正在物色新地方設立種植場,屆時才算正式投產。」譚嗣籇本身是個高薪厚職的建築師。直至大概四、 五年前,他身體開始對化學劑敏感,每次吃到化學劑身體都出現過敏徵狀。他才驚覺平時吃的食物大都佔有化學劑,當中尤以蔬菜沾染率最多。自始他在家中的天台 自行種植蔬菜,希望不用化學劑種植蔬果自給自足。
本身喜歡研究的譚嗣籇,在家耕作後得知水耕技術,就自行在家中天台進行簡單的水耕系統試 驗。最初試驗系統只是出於興趣,經過多次「失收」,直至他成功培育出一株媲美商品的上乖番茄後,他才靈機一觸:無化學劑的水耕農產品,如可以大量種植可能 會有市場?他就毅然決定全身研究室內水耕。
在家耕作與大量種植是兩碼事。譚嗣籇縱然滿腹密圈,亦深思熟慮耗時長達一年進行籌備工作。期間 他參閱外國水耕農場資料、尋找技術團隊等等,始在2013年正式執行開設水耕農場。隨後他物色適合工廈單位耗又兩個月。為農場設置無菌室、水耕系統又合共 花了半年,才正式架設好種植區開始耕作。
一般水耕種植會在灌溉用水中,加入「肥料水」協助農作物生長。譚嗣籇堅持棄用化肥,改以傳統農業智慧「魚菜共生」,為植物提供所需養份。魚菜共生的運作,簡單來說就是是利用魚類的排泄物為植物提供養份。
綠芝園內種植區底部,置有魚池養有鰂魚、鯉魚。魚類的排泄物融入水中成為養份,魚池水會成為灌溉用水,流經各個植物架後回到魚池。而養魚的飼料則是外觀不好,市場價值低的水耕農作物。
譚嗣籇稱,古時農民已懂在稻田養魚,增加稻米收成,只是鮮有現代人去仔細研究古人知慧。他與其技術團隊進行過多類測驗,包括測驗飼養魚種、飼養密度、飼料配合比例等等,最後得出合適比例,既令魚兒健康成長,又能為農作物提供充足養份的魚菜共生環境。
現時綠芝園平均每日可出產100杯沙律菜,市場定位為高級即食沙律菜,主要供應百貨公司作零售,售價由25元至53元不等。譚嗣籇表示,開設綠芝園成本約為300萬元左右,開業至今生意漸見盈餘,但他坦言生意尚未回本,卻已策劃擴充種植場。
譚 嗣籇看好工廠室內水耕種植場前景,近期密密四出物色更大的工廠單位。他稱:「現時公司已經能夠穩定地供菜,如果客戶致電訂菜,大概需一周後就可取菜。另外 公司與22間學校合作,設置校內教學用的小型水耕系統也有良好收成。我相信公司所掌握的魚菜共生技術已成熟,是時候正式量產水耕菜。公司已踏入第三年,將 會按計劃擴充生產線。」
對於現有運作中的種植場,譚嗣籇決定保留,稱:「水耕種植要長遠發展,必須要持續進行研究,提升量產效率,更貼近市民喜好增加農產品種類。」
堅持本土研究 提升本地農業技術
室內水耕技術在外地發展多年,荷蘭、澳洲、日本等地都有輸出水耕技術。綠芝園偏偏捨易取難,近乎從頭開始研究,設計適合本土環境的室內水耕技術,更利用光譜儀器、磁力儀器對燈光及水份進行試驗,務求掌握最準確的光源及水份子數據,營造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室內環境。
綠 芝園的種植架內亮起又紅又藍又白的燈光,這是技術團隊研究多時的成果。譚嗣籇生產經理林志揚稱,外地有現成的水耕器材發售,只要買下器材播種,就可以進行 水耕種植。不過各種植物有各自的光水需求,縱使引入外國水耕器材,也得因應不同植物,重新微調器材,這些微調技術才是室內水耕技術精髓所在。
譚嗣籇表示,天然陽光包含所有光線,可以完全各式植物的不同生長需要,但人造光源可產生的光線始終有限,單一的燈光難以滿足所有植物需求。例如發芽所需的光線,就和生長所需的光線不同,而大葉的菜種、與粗莖的菜種所需的生長光線亦不同。
為找出植物所需的不同光線,綠芝園技術團隊曾以光譜儀器,測驗各式光波波長,因應植物不同的生長階段,逐一找出各個階段所需要的光線。又測驗逾20種LED燈光,找出最合適用於種植的燈種。
除 了光源外,水源更是室內水耕命脈。譚嗣籇透露,本港自來水內有大量添加物,如消毒用的氯氣、預防蛀牙的氟化物等,不宜直接用來水耕。灌溉用的自來水必須經 濟淨化及過濾。為令養份更易融入水中及更易被農作品吸收,技術團隊研究以磁力儀器把水份子打散打細。最後得知,三角形的水份子最易被植物吸收,有助提升植 物生長率。
譚嗣籇直言引入外國技術,對方通常很少會傾囊相授。而且植物始終是生物,會出現不同變化,如果要種出最好最多的農作物,就必須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科學數據。經過精心科研後,綠芝園的菜苗存活率由最初僅20%,提升至現在90%以上,不單確保蔬菜的生產量,亦保證蔬菜品質。
冰菜 貓草 海葡萄 水耕乜都種
大 部分水耕種植場主力出產外國品種的沙律菜,其實水耕種植不單只能種植葉菜,也能種植瓜果類。綠芝園不斷作出嚐試,常常測試種植獨特新穎的農作物,過去已先 後成功出產原產於非洲的「冰菜」、供寵物用俗稱「貓草」的小麥草等等。近日更大膽地試驗以咸水水耕日本沖繩特產「海葡萄」。
海葡萄正式名 稱為「長莖葡萄蕨藻」,是種可食用藻類,因它在海中生長,外型像一串葡萄,因而俗稱為海葡萄。譚嗣籇指,海葡萄外型獨特,只在無污染的海域生長,因此認為 無污染的水耕環境能適合培育。不過,海葡萄屬海生植物,水耕灌溉需要模仿海水,與淡水水耕系統需求不同。目前綠芝園可以養活海葡萄,但要大量種植仍需多加 研究。
綠芝園至今累積測試種植過逾50種農作物,由一般的中西式各類生菜、番茄、青椒等,以至較為偏門的中式上海烏塔菜、日本培植的新種紅水菜,抑或生長周期長的南瓜等都能種植獲得收成。甚至「踩過界」培植,可供寵物清理腸胃的「貓草」小麥草。
園 內其他研究中的特色農作品,尚有近年極受歡迎的「冰菜」(Crystalline Ice Plant)。冰菜的葉子長有類似水滴的包囊,葉面外觀有如在結了層冰,因而得名。冰菜口感夾脆,常用作沙律。同時技術團隊亦嘗試研究培植原產於法國的黑 色士多啤梨,和原產俄羅斯的藍色士多啤梨。技術團隊甚至有打算研究在室內養蜂,協助傳播花粉,增加士多啤梨結果率。
除此之外,園內設有菌類種植場,出產杏鮑菇、鮑魚菇等。他坦言,曾有野心培植赤靈芝、藍靈芝等,不過效果未如理想。
水耕具風險 非投機事業
本港有大量空置的工廈單位,似乎有利發展室內水耕種植場,殘酷現實卻是顯示室內種植場危機處處,隨時損手爛腳。過去有事例顯示,即使財力充裕的跨國企業在港設立室內種植場亦損失慘重。另有本地投資者未有厘清室內種植場的定位,結果抵觸多個地政及建築法例,收到政府警告信。
政 府鼓勵投資者在空置的工廈單位,開立水耕種植場。不過,有水耕技投資者反映,並非所有工廈單位都適合成為水耕種植場場。綠芝園向本報透露,本港各區都有空 置工廈單位,但合用的單位其實不多。除了租金要商宜,單位周圍環境亦要「乾淨」。如果空置單位被高污染如漂染、金工等行業包圍,就難以令顧客信服種植場出 產的農產品無污染。
即使單位周圍的環境良好,單位內部間隔又是另一問題。如果單位樓底太低,變相令種植架的層數減少,大大縮減農產品收成量,難以維持收支平衡。另外,若果單位位於新式工廈,單位內的消防系統要達最高標準才合乎法例,既增加種植場的成本,亦削減單位內的可用空間。
綠芝園創立人譚嗣籇認為只要花心機,上述問題總有辦法解決,最難掌握的是業主想法,他
稱:「要是業主突然加租,甚至中止租約,再多的心血也會附諸流水。」他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政策協助本港的水耕種植場。
據 本報了解,曾有日本水耕企業得悉本港政府有意發展室內水耕,遂在2013年左右來港投資逾1000萬元,於油塘工廈設立達兩萬呎的水耕種植場。該種植場營 運近一年,漸漸取得市場知名度時,工廈業主突然決定拆卸工廈,騰出地皮作新發展,結果日本企業尚未回收成本,又得重新找場地,損失數以百萬計。
另 外,又有本地商人與知名的本地網站合作,開辦室內水耕場專門為該網站會員供應水耕蔬菜。不過該水耕場同時進行參觀教學及租用水耕設施等業務,結果被地政署 指違反地契,以工廈場地作娛樂場所用途,同時消防處又指該水耕場內的消防設備,未達娛樂場所的需求,發出指令要求該水耕場提升消防設備。據了解,該水耕場 已有意賣盤。
材料: 1. 新鮮白鰂魚一條 2. 豆腐及白蘿蔔 3. 薑數片 4. 鹽 (適量) 5. 約40 安士水 (可自行調節) 做法: 1. 先將魚清洗乾淨抹乾。 2. 將鑊燒紅然後落油,將鰂魚放上,...
查閱更多食材 米 2杯 蕃茄仔 8顆 鹽 3/4小匙 胡椒 1/4小匙 橄欖油 2小匙 水 做法 1. 將2杯米放進電鍋,加入2杯米應放的水量,再舀出6大匙的水。 2. 加入鹽、胡椒、橄欖油攪拌均勻。 3....
查閱更多材料: 綠芝園巨型杏鮑菇 1. 蒜 2. 蔥 3. 薑數片 4. 黑椒 5. 糖 6. 鹽 7. 牛油少量 做法: 1. 先將薑蒜蔥切粒。 2. 再將杏鮑菇切片出水。 3. 燒...
查閱更多材料: 1. 新鮮素食鰂魚一條 2. 蔥 3. 薑數片 4. 豉油 5. 糖 做法: 1. 在切開的魚肚裡塞幾片薑或蔥段去除腥味,並記住盤底也要放幾片薑或蔥枝(底盤架空,可讓魚身全面快...
查閱更多齊齊動手整個綠芝園漢堡素包啦 yummy yummy!! 材料: 1. 巴西菇 2. 芝士 3. 羅馬生菜 4. 面包 5. 車厘茄 6. 黑椒少量 7. 鹽少量 做法: 1. 先將羅馬生菜及車厘茄清洗。 2. 再用易潔鑊用慢火將...
查閱更多